該病癥狀因氣候條件而不同。在干旱半干旱地區,多引起莖基腐、根腐;多濕地區除以上癥狀外,還引起葉斑、莖枯、穗頸枯。幼苗受侵,芽鞘和根部變褐甚至腐爛;嚴重時,幼芽不能出土而枯死;
在分蘗期,根莖部產生褐斑,葉鞘發生褐色腐爛,嚴重時也可引起幼苗死亡。成株期在葉片或葉鞘上,最初產生 褐色梭形病斑,以后擴大變為橢圓形或不規則形褐斑,中央灰白色至淡褐色,邊緣不明顯。在空氣濕潤和多雨期間,病斑上產生黑色霉狀物,用手容易抹掉(與球霉病,穎枯病和葉枯病不易用手抹掉不同)。葉鞘上的病斑可引起莖節發病。穗部發病,般是個別小穗發病。小穗梗和穎片變為褐色。在濕度較大時,病斑表面也產生黑色霉狀物,有時會發生穗枯或掉穗。種子受害時,病粒胚尖呈黑色,重者全胚呈黑色(但胚尖或全胚發黑者不一定是根腐病菌所致,也可能是由假黑胚病菌所致)根腐病除發生在胚部以夕卜,也可發生在胚乳的腹背或腹溝等部分。病斑梭形,邊緣褐色,中央白色。此種種子叫“花斑粒”。
小麥根腐病防治方法
1、因地制宜地選用適合當地栽培的抗根腐病的品種,種植不帶黑胚的種子。
2、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機肥。麥收后及時耕翻滅茬,使病殘組織當年腐爛,以減少下年初侵染源。
3、采用小麥與豆科、馬鈴薯、油菜等輪作方式進行換茬,適時早播,淺播,土壤過濕的要散墑后播種,土壤過干則應采取鎮壓保墑等農業措施減輕受害。
溫馨提示
1.殺菌劑不能與堿性農藥及生物制劑混用,以防出現藥害。
2.噴施時要注意天氣,避開高溫和多雨季節,盡量選擇早上或傍晚